我仍在努力理解,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害怕与人交谈的人……最终竟赢得了一场三分钟的演讲比赛。
今年国际数学联盟心理学日2025的主题是“众心一力,拥抱心理学的多样性”。它强调了包容与多元视角在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的核心地位,也呼应着一个更宏大的愿景:共建一个更有同理心的世界。某种程度上,这个主题也映照着我自身的蜕变——从胆怯退缩,到终于有勇气站上舞台,分享属于我的观点,并参与到这场备受期待的盛会之中。
▎克服恐惧与孤独
如果翻开我过往的篇章,你会看见一个截然不同的我。曾经的我害怕与人交谈,更不用说公开演讲。社交场合带来的压力如此巨大,我甚至需要谷歌搜索“50个闲聊话题”,只为勉强维持对话。
曾有一段时间,我的焦虑强烈到几乎每天上学前都会身体不适——仅仅因为不得不与人互动。这种状态也让我深感孤独。课堂上,我总是不发一语,默默无闻。“安静”成了我最熟悉的标签,但它从不像是赞美,反而更像一根刺,提醒着我“不能做什么”、提醒着我“自己多么不被看见”。
我花了将近十年,才真正意识到这种恐惧如何限制了我。它像一道无形的墙,将我阻隔在朋友、机会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支持系统之外——尤其在大学这样一个既艰难又竞争激烈的环境中。回首过往,我清楚地看见自己错过了多少:不仅是人与人的联结,还有那些彼此分享的建议、鼓励,以及让我们在压力中坚持下去的小技巧与小窍门。我相信,许多马来西亚国际医科大学的学生都能体会这种感受。
▎转折点
直到四年前,我十八岁那年,一个念头猛然点醒了我:“如果连跟人说话都困难,我又该如何为他人发声?” 就是这个问题,改变了一切。
我开始加入社团、主动与人交谈,哪怕每一次开口都仍让我不适。但渐渐地,恐惧转化成了好奇,对话变成了学习与联结的契机。一步一步地,我从“最安静的学生”,变成了几乎每堂课都至少会提出一个问题的人。
▎从沉默到勇敢发声
所有这些微小的步伐,最终将我带到了这里:站在人群面前,展示我的研究——探讨在马来西亚,收入水平是否影响民众的政治效能感,以及控制点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。我的假设是,B40群体可能政治效能感较低,因为财务困境容易削弱他们“自己的一票也能重要”的信念——这是我在现实生活中真切观察到的现象。
这场演讲对我而言,远不止于赢得比赛。它关乎找到勇气,去表达我真正相信的事物:即我们每一个人声音的力量,可以为重要之事代言。我太常听到有人说:“有什么意义?一个人什么也改变不了。”但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,并非如此。改变,往往始于一个声音。一个人开口,其他人才会跟随。
▎为什么声音如此重要
如果我们选择沉默,我们并非保持中立——而是在默许那些压制他人声音的人继续掌权。正因如此,我认为我们必须为那些未被充分代表、或被忽视的人站出来。这也让今年的主题于我更具深意。在心理学中拥抱多样性,不仅关乎理论,更关乎确保每一种声音——无论来自何种背景——都能被听见、被重视。
▎获得的启示
说实话,直到现在,我演讲时仍然会紧张。但我已学会不让紧张阻碍我去追求自己相信的事。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,但如果我可以与任何正在经历类似困境的人分享一点什么,那会是:我们只有一次人生,而我们都有能力塑造属于自己的现实。而我,正在这个过程之中。
大多数时候,我们选择沉默是因为害怕别人的评价。但真相是,人们往往太忙于应对自己的烦恼,而无暇对我们评头论足。有句老话说的好:我们总是自己最严厉的批评者。别人无法读懂我们的想法,而如果我们从不犯错,又该如何学习、如何成长?
我想向所有已经迈出那一步、找到自己声音的人表示祝贺!愿我们持续彼此鼓励,共同创造一个空间——让每一个声音,无论它曾显得多么渺小,都能真正地被听见、被重视。
▎致谢
我深深感激在这一路上支持过我的每一个人。特别感谢Dr. Joshua Ng,您在3分钟演讲比赛中的悉心指导,帮助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的表达风格、建立自信。我也要衷心感谢马来西亚国际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和心理学俱乐部,组织了如此有意义的活动。同样致以诚挚谢意给BSc (Hons) 心理学项目的项目主任Brenda Shalini女士,谢谢您信任我、给予我这次分享旅程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