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来西亚国际医科大学心理学日讲座深化儿童保护认识

在今年由心理学与社会科学学院(SOPSS)举办的年度心理学日活动上,我有幸参与了一场以“众心一力,拥抱心理学的多样性”为主题的深度讲座,内容聚焦于疑似儿童虐待与忽视(SCAN)项目。这场讲座由马来西亚国立大学(UKM)的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科医生、妇产科专家 Fairuz Nazri Abdul Rahman 副教授以及 Esther Loh 博士联袂主讲,令人受益匪浅。

讲座中关于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——尤其是针对女性的暴力——的探讨,与我目前在IMU攻读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第一学期中所修的“文化多样性、伦理与专业”模块内容高度契合,令我深有共鸣。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,是跨学科合作在保护儿童工作中的不可或缺性。精神病学家、儿科医生、妇产科专家、临床心理学家、咨询师、社会工作者、法律机构以及警方必须紧密协作、无缝衔接。任何单一专业都无法独立应对弱势儿童所面临的多重复杂需求,唯有通过集体努力,才能真正为他们构筑起安全的网络。

此次讲座进一步拓展了我对受虐待儿童个案的理解与介入技能。它再次提醒我,必须在实务中保持高度警觉,既要识别出明显的虐待迹象,也不可忽视那些微妙而隐蔽的表现。我意识到,许多孩子在初次接触时可能因不安或犹豫而难以直接表达遭遇,因此创造一个安全、无评判且充满尊重的治疗环境至关重要。只有这样,才能逐步建立信任关系,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节奏打开心扉。

同时,我也更深刻地认识到,在与孩子沟通和进行治疗干预时,必须灵活运用与发展阶段相符的策略,并保持介入方式的敏感性与创造性,以回应每个孩子独特的心理需求和表达方式。

此外,讲座强调了遵循伦理规范与在地保护机制的重要性,包括遵守马来西亚临床心理学学会(MSCP)等管理机构所制定的指南。在实际工作中,我们必须在保护儿童安全与福祉的前提下,审慎权衡保密原则与信息共享的边界,清楚应向哪些单位寻求支持或进行转介,并熟悉相应的通报流程。

最后,但同样重要的是,本次分享再次凸显了及时干预与长期多学科协作的必要性。只有通过家庭、社会工作者、法律机构、医疗专业人员之间持续而紧密的合作,我们才能不仅有效保护儿童免受进一步伤害,更能够促进其心理康复与韧性的长远发展。

这次经历深深加深了我对多学科协作与儿童权益倡导的热忱,也再次坚定了我在临床工作中秉持伦理与共情的态度。我更加明白,守护这些最脆弱的生命,需要我们以知性、团结和温暖之心,给出专业而坚定的回应。